资料图
道家养生文化是中国古代养生文化的主流和主体,不仅功法众多,而且理论全面系统。同时道家养生术门类众多,内容丰富齐全,无所不包。养生一词最早见于《庄子》内篇中,养即保养、调养、补养之意,生是生命、生存、生长之意。养生就是保养生命,使生命健康长寿的意思。道家养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通过守一、服食、内丹、起居等种种具体手段,使人的身心达到一种内外协调的状态,从而延长人的寿命,使人在下尽享身心平和的状态天年。
一、 道家养生之道
道家养生之道是道家养生理论之源,内在的哲学依据。从宇宙观(天人合一、道生万物)、生命观(重人贵生、性命双修)、认识论(阴阳协调、返本归根)三方面来说明。
资料图
道家养生的宇宙观包括天人合一,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经常探讨的问题,天人合一即人和自然高度和谐统一,《易传》称天地感而万物化生,古人认为,人生活在天地之间,属于天地的一部分。立天之道曰阴与阳,立地之道曰柔与刚,立人之道曰仁与义(《说卦》),人的活动规律应该和天地相参,并总结出阴阳柔刚法则来解释天地的规律,人的活动应与天地变化规则相一致。《易传》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,与日月合其明,与四时合其序,与鬼神合其吉凶,先天而天弗违,后天而奉天时。即要求人遵循自然的客观变化规律,顺着自然的变化而改变,从而与自然互相适应协调。《太平经》称人生皆含怀天气具乃出,头圆,天也;足方,地也;四支,四时也;五脏,五行也;耳目口鼻,七政三光也。人的身体构造是参照宇宙万物模拟来的,《三天内解经》也称夫人生体,上禀乎天,下象乎地人的运行规律都要与天地相符,天不可不养生,地不可不长物,人不可不摄气而养生也(同上)。
道家养生的宇宙观包括道生万物,道是宇宙的本体,万物莫不由道化生。《道德经》指出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道首先生出元气,元气一分为阴阳二气,阴阳二气交感冲和而生出世间万物,道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根据。《道德经》还指出道生之,德蓄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万物所生所成都来自道,道在外物生成之后又作用于万物,成为万物内在的本性。《常清经》中有大道无形,生育天地;大道无情,运行日月,大道无名,长养万物。道生成宇宙万物,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规律。《南华真经》中有道者,万物之所由也,庶物失之者死,得之者生,为事逆之者败,顺之者成。道是万物的根由,万物运行要遵循道的法则才能成功。
资料图
道家养生的生命观包括重人贵生,道家认为人要当重生,生为第一,把生看作是人生的首要大事,想做到长生不死,得道成仙,首先要爱惜自己的生命和注意自身的锻炼和养护。《道德经》中有道大,天大,地大,人亦大。域中有四大,而人居其一焉。最早揭示人的重要地位,把人的重要性和天地道相匹配,《抱朴子》中有天地之大德曰生,生好物者也,指出道家看中的是个人生命,所以人应当重视躯体,炼养肉身。《坐忘论》指出夫人之所贵生,生之所贵者道。人之有道,若鱼之有水,人看中生命,生命遵循一定的道,把握了道就能更好掌握生。《无上秘要》指出一切万物,人最为贵。人能使形无事,神无体,以清净致无为之意,即与道合。高扬了人的重要性,把人与道同等对待。《养性延命录》也说,禀气含,唯人为贵、人所贵者,盖贵于生,都是对人本身的重视,对生命的高扬。
道家养生的生命观包括性命双修,性功是精神意识的修炼,命功是形体的修炼,即重视精神与形体的共同养护。性无命不立,命无性不灵,性命互根。要求将有形的形体和无形的精神共同修养,使人的生理和心理都能健康发展。《中和集》中有性无命不立,命无性不存。其名虽二,其理一也。人的存在既离不开性也离不开命,性与命是统一的。《性命圭旨》中有神气虽有二用,性命则当双修哉,修炼者应当修性与修命并重。《养性延命录》中有只修性,不修命,此是修行第一病,只修性则命不能保,只修命则性无以存,都不能达到性命长存,健康长寿的目的。
道家养生的认识论包括阴阳协调,《道德经》称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,万物负阴而抱阳,冲气以为和,世上的事物都包含阴阳,阴阳之间相互斗争和相互转化,同时又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变化。《素问》称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。阴阳离决,精气乃绝。养生的境界就是使机体的阴阳变化同步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,真人者,提掣天地,把握阴阳,呼吸精气,独立守神,肌肉若一,故寿敝天地,无有终时。只有保持阴阳发展变化的有序性和统一性,才能保持机体的健康无恙。
资料图
道家养生的认识论包括返本归根,努力使事物保持或复归到原先柔弱的混沌不分的道的状态,不发展为刚强,则就无所谓灭亡。《老子》称夫物芸芸,各复归根,万物纷纷芸芸,各自返回到它的本根,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据。知其雄,守其雌,为天下溪。为天下溪,常德不离,复归于婴儿。通过修炼回复通往生命原始信息的路上,延缓人体生命进程的发展,就可以推迟衰老和死亡到来的日期。
二、 道家养生之理
道家养生之理是道家养生术的理论依托和哲学基础。其中理包括道法自然和命在自我,道法自然是养生思想的出发点,通过调节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,把养生实践活动放到整个自然界中去考虑和认识,遵循自然的法则和规律。达到以自然之道,养自然之身的功效。命在自我是养生思想的主动精神,认为人的寿命长短是可以自我决定的,道家修炼者用积极的态度去应对有限的生命,在人们可控的范围内延年益寿。
资料图
《道德经》称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。道以自然为归,道的本性就是自然。《素问》称春夏养阳,秋冬养阴,强调要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,顺应四季的寒暑变化。要遵循春生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的规律,顺四时规律则诸病不起,逆四时规律则百病丛生。《太平经》中有天地之性,万物各自有宜,当任其所长,按照自然之物本身的规律去修行,避免人为的妄作。《道德经》中有以辅万物之自然,而不敢为,即要求养生要任其自然,柔弱不争,不强求。《阴符经》有宇宙在乎手,万化生乎身天法象我,我法象天,从修身治国到修炼成仙,都需要顺应自然,法效天地。养生术的理念以自然为其核心就是要法天象地,顺乎自然,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,天地大自然,人体小天地,人禀天地之气以生,与自然同构,与天地自然同运行变化,故人体的养护应该顺乎自然,使整体协调一致。
《抱朴子》称我命在我不在天,还丹成金亿万年,积极通过人炼丹等努力探求长生不老奥秘。《老子西升经》称我命在我,不属天地。我不视,不听,不知,神不出身,与道同久。修炼者在追求长生的路上积极同自然作斗争,力争自己掌握人生命运。《养性延命录》称我命在我不在天。但愚人不能知此道为生命之要、夫形生愚智,天也,强弱寿夭,人也。天道自然,人道自己,同样肯定自己在生命保养方面的必要性。《云笈七签》称我命在我,保精受气,寿无极也,生命的根本在保精受气,可以通过自我努力达到长寿。《悟真篇》也有一粒金丹吞入口,始知我命不由天,人的性命、寿夭长短在乎自己,人通过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,探求自然之道,达天地万物造化之理,盗取天地之机,采取炼养元气等各种内修手段,不仅能防止自身机体衰老,达到天年,甚至还可以扭转生命流动的时间,重铸阴阳,再造乾坤,逆修成仙,达到长生。
郑重声明: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